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

17586565888

分类栏目COLUMN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9号楼 座机号码:0857—5762899 手机号码:15985482768 手机号码:17586565888

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最贵州的图案|三色一世界——彝族漆器上的图纹意蕴

编 者 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建筑、器物……少数民族在所穿所用的各种事物上点缀各式各样的图案,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


在贵州,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环境绘制成图案,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乃至历史,往往都包含在这些图语纹言之中。


《乡村地理》邀您一同初探贵州图案里的密语。


1638430993913493

三色一世界

——彝族漆器上的图纹意蕴


许多人对彝族漆器比较陌生,但在懂行的收藏家眼里,它是实打实的“高奢”艺术品。其“高奢”源于上千年的手工技艺传承,繁复而又精巧的工艺程序,浓厚的民族文化沉淀……作为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古朴的造型、绚丽多姿的纹饰图案、鲜艳夺目的色调,像一扇窗户,带领世人走进彝族同胞的世界。

美轮美奂的大方彝族漆器作品 受访者 供图


民间传说

彝族先祖梦里学艺


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高光友的漆器厂子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精美绝伦的彝族漆器。

 

厂子位于贵州大方县循环工业园区,占地约有2000平方米,里面既有漆器制造的毛胚车间,又有成品陈列室,还有培训课堂,当然,必不可少高光友老师的手工创作工作间。其中,各个生产工作间分别承担了彝族漆器繁复而又精巧的制作工序,成品陈列室则令人大开眼界,大到桌凳、比人还高的花瓶,小到茶具、烟灰缸、碗筷……种类丰富,令人眼花缭乱。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流传于贵州省大方县、四川省喜德县等彝族聚居地。其工艺是选用优质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为原料,经过锯、刨、磨、粘等工序,然后在器形表面精心漆绘图案纹饰,最终完成一件漆器。

 

东汉年间,彝族同胞就常以优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箭筒等物品。后来又以漆器髹饰技艺制作家具,食具、酒器等。发展到现代,还多了装饰性极高的花瓶、漆画、摆件,以及现代人的生活用品,包括茶具、纸巾盒等等。


据高光友介绍:“四川的彝族漆器和贵州大方县的彝族漆器在技艺上略有区别,共通的地方是用木胎制作,不同之处在于,明清时期,贵州大方的彝族漆器就开始用皮胎制作,工艺发展得非常成熟,选用牛皮、羊皮、猪皮等,通过上百道工序,完全依靠皮胎,无需任何底模,就可制作成漆器成品。到现在,不仅有木胎、皮胎,还有布胎制作。”

 

关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来历,在彝族同胞中流传着一则狄一火甫创造漆器器皿的古老故事——1700多年前,有一位聪明的彝族老者,名曰狄一火甫,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器制作工匠,其制作的鸟形酒具最为传神。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做的鸟形酒壶展翅飞进一片大森林,他立即骑马追去,只见这些木鸟飞过漆树后全身都变黑了,飞过杜鹃林后,身上又染成红色、黄色的花纹。受此启发,狄一火甫从森林的漆树中割漆,然后把天然的漆绘制在单一的木质器皿上,使其色泽不但变得沉着与和谐,而且有了光泽与亮度。自此之后,彝族漆器便很快在彝族各山寨乃至每个家庭流行开来,并一辈又一辈地传承至今。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高光友在擦拭漆器作品  王纯亮 / 摄


纹饰图案

来源于生活,寄托美好愿望


许多人被彝族漆器吸引,始于它明艳而又庄重的色彩,精美而又神秘的纹样。

高光友告诉我,彝族漆器的色彩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这三种颜色是彝族的传统颜色,包括彝族服饰,彝族人生活中的用品,大多是这几种颜色组成。

在彝族文化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红色,被认为是与彝族先民狩猎时射杀野兽流血有关,象征着勇敢,也有研究指出红色还代表太阳、火焰,象征着热情;黄色,与光明和丰收有关,象征着彝族同胞祈祷繁衍和兴旺;而彝族历来被认为是尚黑的民族,黑色在彝族人看来象征着高贵和庄重,有研究者认为黑色是群山和土地的颜色,包罗了深广、高大等意义。正因为黑色象征高贵,也就被赋予了等级制的特殊意义。漆器纹样也通常以黑漆为底色,加绘黄、红二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明快艳丽,对比强烈,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与冲击力。

细细观摩,彝族漆器上的纹样大概分为表现大自然的,如日月纹、山水纹、方向纹等;表现动物的,如牛眼纹、羊角纹、鸡冠纹、虫蛇纹等;表现植物的,如蕨岌纹、菜籽纹、南瓜子纹等;反映生产、生活工具的,如鱼网纹、织布的经纬线纹、火镰纹等;还有其他图案,如人的指甲、球、方向、窗、钱等等。



关于这些纹样的来历与演变,高光友表示,“纹样的来源与寓意,没有标准的学术说法,但不难看出,纹样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可见,彝族同胞受大自然的熏陶,长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通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以及生产、生活中涉及的事物,加以体会揣摩,产生了线条、颜色、节奏等灵感,从而演变成表现彝族群众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纹样,被广泛用在彝族群众的服饰、漆器上。

 

在高光友的漆器厂里,我看到很多颇具现代风格的漆器产品。高光友告诉我,“用黑、红、黄三种彝族传统颜色绘制彝族传统图案制作的漆器作品,是比较古朴的。随着彝族漆器的发展,一代代传承人加入新的创作理念,比如现在也会在漆器上绘制具有故事性的图案,表现彝族火把节,表现彝族男女恋爱场景等等。用色上也在传统基础上有了一些突破。”




技艺传承

开课传艺未来可期

 

彝族漆器鲜艳不失庄重、精致兼具美观,但最令人称道的还属它的制作技艺。

作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光友已是这项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代传人。“算起来,这项技艺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的文献资料表明东汉年间彝族人就已经掌握这项技艺。”据介绍,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多年来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尤为兴盛,明洪武年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把用大方土漆研制的“朱漆”作为贡品上贡,这一举动直接促进了大方彝族漆器的发展,民间工匠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明末清初,大方彝族漆器产业已相当发达,清代中后期更为完善,大方皮胎漆器发展为具有制漆、胎坯、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的多种制作技艺,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难以从理论的角度一一阐述清楚,有的也无法用现代工艺所代替,只能靠长期的从业经验和师傅的指导来承袭。

“目前,我们的彝族漆器髹饰沿袭了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的古法进行制作。”高光友告诉我,以皮胎制作的大方彝族漆器来说,不算处理原始皮料,从加工完成的皮制品算起,制作一件中型的彝族漆器,花费的时间需要6至7个月,当中有无数道工序,还需要时间来阴干等等。

上千年的发展中,大方彝族漆器在国内外收获盛名。故宫博物院的内部刊物《故宫学刊》中有一篇《清宫藏贵州漆器考》里曾提到,故宫收藏的贵州漆器多达一万七千余件,既有贡品,又有“皇家订单”向贵州民间工坊专门定制。至今,入朝进贡的大方“皮胎漆葫芦”还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1915年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大方彝族漆器与扬州漆器双双获奖,蜚声国际。


新中国成立后,大方县政府对大方彝族漆器生产采取挽救、扶持和发展措施,1954年,大方县成立了第一个漆器合作组;1956年,建成90余人的漆器合作工厂;1958年,成立有140人的国营大方漆器厂。老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培养一批批新的漆艺人才,漆器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59年,大方漆器厂为人民大会堂贵州厅制作了一对大花瓶,用传统的“隐花”技法装饰,纹样采用民族图案,得到了国家轻工部的表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曾于1988年12月到大方漆器厂视察,作了“发扬有民族风韵绚丽多彩的工艺传统”的题词。因此,大方彝族漆器也被誉为“贵州民族工艺之花”,与“贵州茅台酒”、“玉屏洞箫”齐名列为“贵州三宝”。

 

改革开放后,大方县彝族漆器的发展更为喜人,2008年6月,国务院、文化部将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作为省级传承人的高光友开办了贵州省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大方彝族漆器作品销售到海内外。每年还带着大方彝族漆器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非遗展,脚步遍布北京、西安、成都、澳门,以及澳大利亚等地。

 

为了传承好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高光友一方面与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将厂子作为漆艺教学与创作的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接收高校学生前来实践、学习,另一面,还在厂子里开设非遗扶贫就业点,用培训班的形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大方县的待业群众,鼓励群众学习技艺增加收入。这样的方式,让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投诉建议返回顶部
BaiduTrust安全认证签章